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雪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雪国》读书笔记1你真应该看看雪国的春天。
幽静的山谷里回荡着火车的鸣笛,白色的烟雾融化在白色的雪里。快看,云醉了,去雪国吧,去穿过那长长的列车。
翻开川端康成的《雪国》,就是翻开了一段朦胧凄冷的忧伤。作者用细腻悲凉的笔触晕开了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三角结构的爱情笼罩在一片凄美的白雪里。奔放炽热的艺妓驹子,纯洁如雪的少女叶子和纨绔公子岛村编织这一张无法让人逃离的网,在这张网的交替更迭中,风景如画的雪国没有春天,只剩下一个苍凉的爱情结局,纯洁的少女死在茫茫白雪中。
透过车窗上的水雾,伴着列车车轮有节奏的声响,我打开车窗,露出一条纤细的缝。北风刮着我的耳骨,吹响着强有力的旋律,雪国的风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冷得合上窗户,玻璃窗染着夕阳的余晖,如雪一般晶莹剔透,却闪动着别致的茶色。黄昏的景色果真像电影的叠影。映画的是少女的脸。美好安静的脸庞和雪景交融着,淡化出一个美丽的影子,那是叶子!我睁大了双眼,遇见了她柔和的微笑。
她淡淡地笑着,像是对他的爱人岛村,轻轻的水雾泄下来,把她笼罩在一片朦胧中,却揭开了她真实的情感。她纯粹的像一张白纸,也为这雪国增添一份美感。她的心就在我眼前跳动着,闪烁着别样的光芒,那淡淡的笑容温暖明亮,我闭上了双眼却看见她穿着月白的和服站在路灯下,她笑一笑,酒窝像天边的月牙,融化了雪国的冰冷,带着春日的明亮。
温暖蔓延至全身,我仿佛坐在一片羽毛上,在雪国漂浮着,游离在这茫茫的空气中,沉沉的睡去。扑朔迷离的记忆就在眼前。这就是雪国的冬天,真挚的笑是真挚的情感抚去了淡淡的忧伤,了却了不安,告别了死亡。只剩下春日的温暖和芳香,此刻我才知晓:你的冬日,以春为名。
梦中出现了驹子的身影,雪白的脂料衬着她修长的天鹅颈,艺妓的服装鲜活耀眼,白鹤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动人的光,飞向天去。我看见她红唇微微的张开,好像诉说着往日的故事,笑容奔放,带着黄鹂鸟的'清脆,也恰似迎春花的温柔。驹子纵为艺妓,却也有爱的权利,爱的勇气。那竟然也是雪国的春天,你的冬天,以春为名。
我从他们的笑容中醒来,雪国,已不再是一片冰冷,即使是悲伤的结局,也荡涤着真挚的情感,川端康成对妇女的同情,此间竟然化作一曲动人的长歌,像这火车的鸣笛一般,在山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回荡……。
我聆听着这情感,像是四点半的海棠花静悄悄的绽放着,在冬日中绽放着春天的光芒,勾勒着春天的轮廓,我梦中的笑脸啊,淡淡的忧伤却奏响温暖的和弦。
一声鸣笛,列车到站,我踩着松软的雪,呼出长长的一口气,感受着春天的美好。岁月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你真该看看雪国的春天。
因为世间真情让你的冬日,以春为名。
《雪国》读书笔记2《雪国》中的徒劳
在《雪国》的这部作品中,徒劳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岛村、驹子和叶子这三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徒劳的特质。作者笔下的三种徒劳结合三个人物各自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内涵以及其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
岛村的徒劳
虽然文中的徒劳多用于描述驹子,但是岛村才是徒劳这一关键词的中心人物。川端康成从头到尾都是采用的岛村的视角来叙述雪国的故事,所有的徒劳都是透过岛村看到的。岛村自身的形象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公子哥,每天虚无度日,无所作为,甚至“对自己也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为了逃避现实,岛村开始沉迷于各种美丽的幻象。
幻象是美丽的,而现实是令人失望的,美丽的幻象永远无法成为现实。既然如此,人在现实中所做的所有试图改善现实的努力便都是徒劳的,甚至岛村“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这便是岛村眼里徒劳的内涵。
岛村原本是钟意于日本传统舞蹈的,甚至曾有过“投身实际运动”,推动传统歌舞的改革的想法。然而当被人怂恿,需要在现实中真正做出改变时,岛村却突然转向了西洋舞蹈。“他所欣赏的,并不是舞蹈家灵活的肉体所表现的舞蹈艺术,而是根据西方的文字和照片自家所虚幻出来的舞蹈。”岛村从未真正看到过任何西洋舞蹈,他所热爱的西洋舞蹈不过只是幻象罢了。从日本传统舞蹈转向西洋舞蹈,是岛村拒绝改变现实,沉迷于幻象的体现,是岛村式徒劳对其自身的影响。
驹子的徒劳
驹子的徒劳来源于对都市生活的向往的对岛村盲目的爱。驹子自小便开始记日记,一记就是十几年。而后又开始写读书笔记,即使只是与文学作品相差甚远的妇女杂志她也都一一做下笔记。即使只是在乡下做艺伎,对于弹琴也从未懈怠过。“然而,她向往都会之情,如今也冷如死灰,成为一场天真的幻梦”。驹子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岛村眼里只是一种徒劳罢了,不会对她的人生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再怎么挣扎,驹子也只能是乡下的一个艺伎罢了。
而后驹子将自己对于都市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了岛村的身上,从而不可自拔的爱上了岛村。岛村来自于东京,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从一开始便将驹子看作是“好人家的女儿”,想要和驹子做单纯的朋友。岛村给予驹子的尊重和欣赏,给了驹子一种美好的错觉,仿佛自己成为了在都市生活的与岛村平等地位的人。驹子就这样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岛村,然而她的爱终究是徒劳的。“她对爱情的火一样的热情传导到了岛村身上,却没能让岛村像她一样为爱而燃烧起来”。作为有妇之夫,岛村不可能回应她的爱,而作为男人,岛村也从未爱过驹子。无论是对都市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岛村的.爱,与叶子永恒的幻象化的徒劳相比,驹子的徒劳都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现实性的徒劳。
叶子的徒劳
叶子的形象是空灵的,自身便带着一种虚幻美,仿佛是超现实的存在,是“岛村幻想中心灵的一片净土”。叶子将岛村试图唤回的真诚发挥到了极致:她对弟弟真挚的关心,对行男全身心投入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叶子第一次用她那“清澈悠扬,美得几近悲凉”的声音呼唤站长时,她那真挚的、“盎然有余”的情义就吸引了岛村。
但是叶子对于岛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岛村一直对叶子心存敬畏,不敢过多接近。叶子的纯善对于岛村的空虚、麻木的内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审判。“她无言而‘尖利地’一瞥,也会使岛村感觉到一股穷视灵魂的穿透力。”然而在行男死后,叶子全身心投入的情感便也没了归所。就在她打算与岛村一同前往东京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的时候,一场大火夺取了她的生命。然而死亡并不是是她生命的终结,是死亡完成了她的内在生命的变形过程,是死亡让叶子的美成为了永恒。叶子作为岛村心中理想化的存在,以死亡的方式脱离出现实之外,成为了最美的永恒的幻象,给予了岛村式徒劳最强烈的震撼。“当他(岛村)挺身站住脚跟时,抬眼一望,银河仿佛哗地一地,向岛村的心头倾泻下来。”
《雪国》以岛村的内心空虚、迷恋幻象的徒劳出发,看到了驹子对 ……此处隐藏10587个字……光,带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慢慢的融入心肠。本期周四电台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雪国》读书笔记13《雪国》,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可以说只读懂了这本书的表层含义,只是单纯的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仅仅只是读懂了艺伎驹子,少女叶子以及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人之间的关系。读第二遍时便懂得更多了些,比如说驹子和叶子两个人悲惨的命运。还记得里面对雪国景色的描写:“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有白色杉树。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的射了进来,照亮的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光是这段描写已经惟妙惟肖的将雪国的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雪国是纯洁而美好的,这不仅仅是一段对雪国景色的描写,同时还能体现出观赏者的.心里情感,岛村这已经第二次来雪国了,可他依旧很欣赏雪国的美景,这段描写中处处流露着岛村的主观情绪,岛村被这无缘由的愁绪所包围着,他的内心究竟是如何看待驹子的呢?这种爱情哀愁情绪非常富有韵味。文章中最打动我的不是叶子,不是岛村,而是驹子。岛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靠家产游手好闲的过着晕懒日子的舞蹈研究者。而叶子则是纯情又美好,又给人似雪般干净的感觉,叶子是悲剧的,纯洁的她最后却在一场意外中身亡,她是“灵”的化身,更是“美”的幻影。
相比叶子的悲剧,驹子更让人心疼。驹子,为了师傅儿子治病,心甘情愿当艺伎,只为给师傅儿子看病,只因师傅觉的他们两个很合适,只是因为师傅,她却失去了自由,也许行男的死亡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岛村的男人出现在驹子的生活中,这让她的生活从此都在悲剧中。她的悲剧从一开始就萌芽了,首先她的身份就是她一切悲剧的来源,因为这个身份,她原本和岛村存在着的一切都收到了限制,也都化为了虚有。驹子是多么喜欢岛村啊,喜欢到每次喝醉了,即便要一个人走一段特别难走的路也要去看看岛村,即便岛村并没有那么爱她。驹子每次都是那么渴望岛村能够常来这个地方看她,驹子总会在看着岛村的时候涨红了脸。书中有段描写是:“尽管驹子是爱他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他可怜驹子,也可怜自己。”岛村即使没有唤驹子,不用说驹子也是常常来找他的。这处处都透露着驹子的悲剧人生。
作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现状,给人无限的遐想,似乎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他们的悲剧,我厌恶岛村,他给不了驹子想要的爱,却又给了驹子无限的希望,同时又觊觎叶子的美貌。雪国的风景是美的,同样美丽的驹子和叶子却像生来就束缚在男人身上一样,这似乎是女人的天性,也是女人的劫,也让我了解了那一代人的爱情观,那朦胧而又虚无缥缈的爱情正如雪国的冰雪,总终都会融化消失的无影无踪。这种凄美和苦情是建立在取悦男性世界的基点上的。我愿,叶子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驹子则再也不会为谁而活,最终活成自己的模样。
《雪国》读书笔记14“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来到了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川端康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纯粹、洁净到几近虚无的雪景。高远的星空、盈盈皓月,皑皑大地——带给我的感觉是有种教堂般圣洁和空灵感,而在教堂般圣洁的布景下反映人性的种种挣扎——这便是莫大的碰撞冲突,给故事增加了戏剧性和张力的同时,也渲染一种的'悲剧感——和宇宙的绝美相比,人的宿命、人的渺小。
在评论本书时常提到“物哀”,依我对可称其典范的《源氏物语》的理解,所谓“物哀”便是触景生情,在外物的感知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是自己和景物产生共鸣的状态。在上文我说本书的故事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冲突,而自然与人心和谐共鸣怎讲?我认为,正是因为人内心的挣扎,才让作者发现、强调雪国环境的圣洁——是人赋予自然,这片雪国悲哀、怅然的情感,而不是自然给人平添悲伤。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时把天地万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么看,作者才不是因为在教堂下描写人性种种而自觉渺小可悲,而是把宇宙都当作自己内心的注脚。注意我对“作者”和“主角”的提法,这就涉及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微妙区别了。摘抄最后一句: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真是笔力万钧。
我觉得若把《雪国》的环境具像化,与之环境氛围很相像的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第一话《樱花抄》,列车划过茫茫雪地的一幕直击我心。
《雪国》读书笔记15据说,《雪国》是历史上最唯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读过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无法断言其是否是最唯美,我用了三个睡前读书时间读完了全篇,若非隔日必须上班,我必定会一口气读完全篇的。
《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不纠缠,似乎,简单地读懂,并不算是一件难事,但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不是真的这么容易被读懂呢?
我以为,想要去读懂全篇,想要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并非易事,实际上,关于阅读文学作品,我始终认为,领会读者的意图不是第一要事,让自己进入剧情并发掘自我的内心才是第一要事吧,毕竟这不是科学作品,本无需刻意考证作者的真实意图,更何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兴许就是即兴发挥呢?
《雪国》的文字相当细腻,描写山的景色,描写人的内心,还有人物的对白,无一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一名的艺术研究者,岛村是自负的,同时也是自怜的。他似乎认为,他对于艺术的的领悟是要领先于当代的,因此他是自负的,然而,却也正因为这自负,他似乎也因为内心的孤独而自怜了。在雪国,他遇见了身为歌舞伎的驹子,并且获得了她全心的爱慕。他爱驹子吗?书中似乎一直在强调的是“不爱”,可是,他为什么又要一次次地专门为了驹子来到这雪国呢?似乎,他并不是那种简单的逢场作戏和及时行乐的世俗的男人,既然如此,这“不爱”便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身为歌舞伎的驹子,于原本应该逢场作戏的风月场所,却莫名地倾心于岛村,然而她知道这感情是没有将来的,因而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带着复杂的矛盾的情绪的,或哭或笑,或柔或刚……驹子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却又拘泥于世俗的`偏见。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敢爱敢恨的人,她可以拒绝青梅竹马的师傅的儿子行男,也可以爱上一个本应该只是过客的岛村。而其实,她一直是在逃避生活的,她始终是不敢直面生命的。
在全篇中,叶子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开始护士生涯,照料的第一个病人是行男,却不得不面对其死亡的结局,这给她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她也是一个,内心极度脆弱的人,以至于她会央求岛村将其带离雪国,该是因为内心太痛苦以致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了吧?不然怎么会随意地央求一个陌生人?最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结束了叶子的生命,这对她,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呢?
人生,本不会总是事如人意的,顺着心意,能走多远,便多远吧!实在走不动了,命运自会做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