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1《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以主人公英子从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林海音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为雏形,透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的天真,道不尽的人间复杂情感,整部书所呈现的是一个安定的、正常的、政治不挂帅的社会心态。故事中的人物以自然、真实的面貌出现,透过童稚的双眼看大人的世界,发人省思。
在《城南旧事》里,无论《惠安馆传奇》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还是《我们看海去》里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这些不能以常人眼光理解和衡量的'“另类人物”,在作者温暖的回忆中,却都含有人世的温情,闪动人性的光泽,读来刻骨铭心。书内各小标题也起得绝佳,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透过林海音的文笔,我么可以看到《城南旧事》并不是冷峻的历史角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系人心弦的感动及亲切感,她最擅写动作及声音,不多加渲染,淡淡几笔,便将其景生动勾勒出,栩栩如生。看似简单的回忆,却能深深的感动人。
《城南旧事》一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个画面就如在梦中铺展开来,向我们展示的老北京——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展示了影子的纯洁、天真、善良。展示了人间的悲悲喜喜,人情冷暖。尤其是那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追逐名利,满是人间烟火,那情,那画面娓娓道来。使人读来感到温馨,宁静,可能这些就是我对此深爱的原因所在吧。
纵观整书,每一个故事的人物在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个阶段的结束,也就是另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人无法也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某一阶段中,只有不断向前,才能体会各种不同的生活,使生命活得缤纷灿烂,这就是生存的意义。你我的际遇各有不同,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上,谁不希望踏着平稳的路呢?然而这却不常见,因为往往会荆棘满途,要你铲除障碍,才能迈向璀璨的终程。因此我们除了要适应现在的生活外,还要像林英子一样,做一个坚强的人,无惧任何风险阻拦,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看罢此书昔日的珍贵片段,难忘的美丽回忆,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与此同时,我也后悔曾虚度过的光阴,以及没有好好珍惜的东西,但是未来的岁月,我会努力争取,更会好好珍惜,特别是珍惜父母以及身边的人,希望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留下遗憾!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感悟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2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说起这位作家,可了不得!因为她的文章《窃读记》被入选了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一学期只有36篇呢!
《城南旧事》这本书,我觉得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个题目很特别,吸引着我,让我有兴趣打开了第一页。
整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个篇章。主要讲了:英子漫长的小学生涯结束了,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英子去看望病倒在床上的爸爸。英子说爸爸不在身边,讲话也不怎么敢讲。爸爸却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坚持去做就行了,不用太在意别人。毕业那天,大家都落泪了,这也使英子回想起以前刚刚入学时,欢送六年级同学时的情形。
林海音13岁那年,爸爸去世了,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一个为成年的孩子,面对了这么大的事,还要养活弟弟妹妹,真厉害!
这本书,我觉得就是英子从童年到小学6年级的生活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类似。不过,为什么要叫《城南旧事》我还不知道。不过,这是林海音奶奶的一个美好的童年!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昨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城南旧事》。这本书写得很好,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书里面写了6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城南旧事”中的第一篇故事“惠安馆”。
惠安馆的故事讲的是:秀贞疯了,作者并没有因为秀贞疯了而害怕她,而是和秀贞成了好朋友。从宋妈妈和老婆子的对话中,作者知道了秀贞的`遭遇后感到可怜。作者与妞儿的关系更加密切,并深深地同情妞儿的悲苦命运,也为他的父母不是亲的感到惊讶。作者与秀贞的相处,秀贞给作者梳头,给作者染指甲,从秀贞的叙述中,作者知道了她与“思康三叔”和“小桂子”的故事。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3今天,我阅读了这本书.
林海英五岁时跟父母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我觉得她的童年也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人生就是这样.童年有好朋友就如同那两个朋友---疯姑娘秀贞和苦命的妞儿,另外还有一个偷东西的贼.人人不敢接近的疯子,她敢接近;人人害怕的贼,她不害怕.童年是一去不还的,也回忆不起来那么多.自己的童年只有自己和父母知道.大人总是对我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长大了会慢慢忘记的."可是我经常晚上会想着一些过去了的事情.在英子小学毕业时悲剧开始了,她的爸爸因病去世,她也不是小孩子了,可以帮助妈妈带弟弟妹妹了,一切的童年结束了.
我再过四年我的童年也将结束,我希望我会快乐地长大.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4《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通常,我对旧事或名著都是不太感兴趣,但是,自从我读了这本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后,我对名著的观念就大大地改善了!
这本《城南旧事》是写英子、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爸爸、妈妈、英子的奶妈宋妈、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小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的得先叔、和斜着嘴笑的兰姨娘,这些生活中的人,都陪着英子度过一个幸福与伤感的童年,也陪着我们这些小读者体会20的.老北京的一丝丝温暖。
林海音的这本书是充满着怀旧的感情,童年时的话语中,似乎包含着一层层情绪,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慢慢的流水、缓缓流过的岁月,所有的一切,合在一起,恰恰就是一首优美而含蓄的诗歌。
这本作品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落了,全书都是以英子——一个稚嫩的小孩微妙的记忆力,去写整本书。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号……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5 < ……此处隐藏5965个字……人憎惧,观之忧伤叹息。《城南旧事》是一个旧时代的缩影,我觉得读起来虽然不如幽默惊险的故事那样畅快淋漓,但更震撼人心,更发人深思,更令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渐渐喜欢上了悲剧类的文学作品。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14书籍简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心得摘要:
这本书加上后记一共六篇文章,讲述主人公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童年生活——那段在北京老四合院里的时光。孩子的视角,看大人的世界。说不出的天真,却是道不尽的复杂。
《惠安馆》里,大家都认为秀贞是疯子,放她一人自言自语,不理睬她甚至刻意远离。只有英子对她表示了友善,尽管有不止一个大人提醒甚至警告,英子还是和秀贞成为了朋友。孩童时期我们总听从大人的话,很少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勇气。英子能这样做,一部分是出于孩子的童真无惧,一部分也是内心纯朴的真实体现。这样的英子,也就不令人惊讶她之后会为了帮助秀贞和妞儿团聚认亲而偷偷从家里拿出妈妈的金镯子了。
秀贞和妞儿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被人当做疯子;一个出生后便被抛弃,被人捡去后也还是被当做卖唱挣钱的工具。一家人就要团聚时,两个生命的美好希冀又被无情的火车碾得粉碎。英子得知两人死讯的时,“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世事无常,个体的无可奈何在此刻只换得一声长叹。唯一能给人希望的,就是还有这样善良的英子了吧。
英子遇到一个奇怪的人。他经常躲在草丛里,守着一个布包。他有厚敦的嘴唇,英子觉得是个老实人相。他给英子讲他弟弟、他自己的故事,他跟英子说自己也是好人。可是英子想不清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他偷窃东西,有愧于失主;但他却也是一个好哥哥,一心想着供弟弟读书,希望能让弟弟实现到海外读书的理想。他不是好人吗?英子摇头。他不是坏人吗?英子还是摇头。是啊,好人坏人谁又分得清呢?但我们总是习惯给人贴标签,非此即彼,自此指挥着我们对一个人的种种看法。而一个人活在世上,需要扮演多少种角色,承担多少份责任,随之而来会有多少无奈。局外人会说无论如何不可做偷鸡摸狗的勾当。当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要求我们如此。可当自己深陷于这样的生活困局,又当如何选择,那样的辛酸与无力,不曾亲历,无法体会。每一个灵魂,都会有一次紧咬牙关的时候啊。
看完英子给兰姨娘和德先叔做媒我不禁哑然失笑。看见自己的爸爸和兰姨娘亲近,英子一下子反应过来妈妈之前的酸味是怎么回事,心下也不禁深深地难过。精灵古怪的英子想出一个主意:撮合兰姨娘和得先叔。看英子的计划一次次成功,兰姨娘和德先叔越走越近最终真的走到一块,我心下真是十分佩服英子的。可仔细想想,这该是令人心疼的。孩子内心是多么渴望家庭幸福和谐,多么希望爸妈恩爱和睦。所以英子会在撞见爸爸和兰姨娘的亲昵举动后对兰姨娘的好感大打折扣,然后不断动脑筋撮合德先叔和兰姨娘,以让爸爸和兰姨娘之间不再存有可能。天底下数不清的两口子,有多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顾着自己发泄却看不见一旁孩子恐惧的双眼,泪水盈眶又迷茫懵懂,担惊受怕却小心翼翼深怕自己做错什么惹得爸妈又吵。也有的人为人父母,却不忠于婚姻不忠于家庭,也罔顾背后孩子委屈怨恨的目光。这些经历,又将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给他们的成长造成怎样的影响?为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均当谨慎。呵护孩子的心灵,也守护他们健康成长。
《驴打滚儿》讲的则是宋妈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折射时代的荒乱。宋妈生下小轩子和丫头子儿后因不满丈夫的家暴而离家出走,来到英子家里当奶妈。四年没回家,却总是念叨着小轩子和丫头子儿,年年寄钱回家,还捎上棉袄和鞋。可就在宋妈心心念念想见自己的孩子一面的时候,那个黄板儿牙——宋妈的丈夫,送来的`消息却让宋妈伤心欲绝。原来就在宋妈离家那年,黄板儿牙就将丫头子儿送给了别人家,换做钱自个儿耍去了。而小轩子也在一两年前掉河里死了。后来宋妈就让英子带着她去哈德门找丫头子儿,最终无功而返。宋妈个体的命运无疑是凄惨的,而她又能怎么办呢?最终也只能无奈跟随丈夫回家,想再生一个儿子。另外,宋妈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显露无疑而且在那个年代还无可厚非。除此之外,城乡差距也是引人注意的一个细节。从乡下来的宋妈家里贫穷,孩子无法上学,而像英子便能早早接受教育。这样的差距直到现在的中国,也依旧未能彻底改变。而不受教育,很大程度上又导致了个人思想的愚昧和落后,限制了发展,家庭便富裕不起来。如此恶性循环,实在可叹!
最让我感怀的当属《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爸爸生病最终离世,这成为笼罩整篇文的一层乌云,让人读来伤感满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每读到这词我都会有落泪的冲动。尽管是毕业离歌,却更像是英子和爸爸的告别曲,是英子童年生活的袅袅尾声。以后的日子里听起童声版的《送别》,都会想起小小的英子,和她的童年。
有人评价说,《城南旧事》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确实,书中的真诚和温度让人感动;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让人伤怀;它带我们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结果让人发现看得更清楚,更透彻。感谢林海音女士写下这样一本书,让人能时刻梦回童年。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15童年总像一朵羞涩的花,在你成长之路上闪过一下,再也看不到了,只能重新回味,回忆它的花香与花姿。
童年,总有令你回味的人、总有许多快乐的地方、也总有一件件难忘的事,它就像一片片的花瓣,组成了童年之花。
回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从无知童真的童年中我们成长为少年。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大门,童年总像一朵花永远绽放在我们的心田中,滋养我们的.心灵。
小时候,总盼望着自己长大成人,一直从“小时候”长大,慢慢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小时候”了,我们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责任: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从早晨六点一直学习到晚上十点……尽管你有百倍的想法想回去——那是不可能了。
童年总像一朵羞涩的花,在你成长之路上闪过一下,再也看不到了,只能重新回味,回忆它的花香与花姿。当你莞尔一笑,回忆起童年的趣事、一些幼稚的玩具时,也许会难过悲伤,也许会不禁哈哈大笑。
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童年里,幼稚的心灵也不可能永远阻止成熟。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比如写这篇读后感也是我作为《城南旧事》一个读者的责任了。各种的责任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踵而来,主人公英子就是虽然不舍得松手童年,但又不得不面对成长接受各种的责任和担当。
童年像花!
读完这本书不禁回想起自己一切的往事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能把自己的旧事写成书。
童年像花,它在我们的心中永不凋零,但也许会被世俗隐藏起来;童年总像花,它拥有五颜六色的花瓣,更有芬芳的香气;童年就像开在大花园里的花,它吸引着无数的蝴蝶,吸引着快乐的蜜蜂、自由的愉快的绽放着它的魅力。
童年,我多么希望它是永不凋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