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精选24篇)

更新时间:2025-08-20 06:56:28
刀锋读后感(精选2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刀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刀锋读后感 篇1

毛姆写这本书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原因为终于可以一吐为快,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

读罢一月有余,拉里的身影一直在脑海萦绕,我唯有一吐为快,才下的眉头,安心,舒心。

《刀锋》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局势不安,一派乱世,美国逐渐壮大,一派繁荣。拉里在乱世寻求生命的意义,追求某种哲学,某种宗教,可以满足身心的人生法则。

他一点不爱钱,没有物质上的抱负且淡泊名利,相信人生最大的满足是精神生活。他的形象与伊莎贝尔、格雷、艾略特等形成强烈的反差。艾略特显得可悲至极,活着以社交为目的,宴会即是他的氧气,未受邀是奇耻大辱,独处是丢脸难堪。艾略特、伊莎贝尔代表的是实用主义,物质主义。

爱情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两种价值观的撕扯,碰撞。让我们深度思考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爱情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人自出生不同阶段亦有不同的需求,拉里年少参与作战,直面伙伴的战亡,诚然拥有一付二十多岁的皮囊,但他的心饱经沧桑,满是皱纹,已不能与同龄人相提并论,他与伊莎贝尔有隔阂,与艾略特有鸿沟是必然。

他的经历让他不再是一般人,他想体验,想探究,想找答案。然而他只要觉得精神上的吸收达到了饱和,能学的都学了,此时做做杂役也显得特别快活,又回归了自然。

拉里的一生要么读书修行冥想,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自我觉醒,自我完善,自我探究,再觉醒,再完善,再探究……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

但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若每个人都象拉里如此站在角落看世界,冥想,静思,内心平静,那世界谁去创造价值,经济如何循环,社会如何发展……

世界是个多元结合体,各自独立又各自影响,物质基础推进精神生活,精神要求限制物欲泛滥。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对与错,适合自己的就好。

比如:阅读非常适合我!

  刀锋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最终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不管他们的处世和人生会被怎样的认为与点评,他们是满意的,所以是好的。

艾略特和拉里是两个相反的人物,一个热衷于社交,有着最普遍大众对荣誉权利的看法;一个特立独行,为了找到内心的答案,摈弃了很多世俗的东西。我不觉得应该以谁为样板去生活更好,一个势利虚荣,却又大方宽容善良;一个纯正仁爱,放纵自由。只要是不伤害到他人的生活方式,每一个,都不应当被批评。

我对拉里和伊利没有在一起那一段,感慨比较深,恋爱中,感觉最重要,婚姻中,适合最重要;恋爱是缠绵,是火热,它不关乎现实,婚姻是细节,是柴米油盐。

他们俩一个是雪山,一个是温流,不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就算在一起长久的忍受与争吵也会把爱耗尽。这个选择是无比的正确。

我很佩服拉里的那份淡漠,能与人相处密切后潇洒脱身,能不迶于情爱之中,心中是怎样的淡然。对于他的仁爱,我倒是觉得,有时候他用陪伴治愈的方式去安慰他人,当他离开时,那人会感到怎样的孤独与落寞,当然,比起救赎他人的人生来说,这点情绪可能不算什么,我只是觉得,这样不是很好。

他能为了人生真理,抛却一切于不顾,这份勇气与胆量,让人心生敬意,但是这是因为他无父无母,没有牵挂与责任,没有加之于身的期待与负担,所以畅然游于天地之间。

他觉得自己每年的三千法朗是累赘,现实来说,如果没有那笔钱,他要用游玩的时间去支付生活费用,怎么可能这么自在。平常人要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工作来获得轻微的安逸与享受,在这里我和作者的观点一样。那是支撑他飞翔的翅膀而不是拖累。

我欣赏拉里这样近佛性的人物,却不是很喜欢,就像他是身边的朋友,温柔理性阳光,完美的不像是凡人,少了烟火气。

我想,现实中也没有这样的人吧。

  刀锋读后感 篇3

如果感到迷茫,空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没有理想,或者说,正在失去理想,那就看看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克兰德和拉里会告诉你怎么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你要抛弃所有外在的束缚,踏上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追寻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但是你得到的会更多,

可能是整个世界,整个由你自己创造的世界。这时,你壮志满筹,你雄心勃勃,你踏出了艰难却又欢愉的步伐,毛姆却突然给你一记警醒,你被人性的枷锁拷牢,历尽万难“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

王尔德曾写,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或许坚定的意志也是一种天赋。但是你不能回头,你瞥见了某种光芒,浩瀚无垠的精神世界在你面前沿展,你被吸引,你无法逃脱,“可能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和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你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还有一种可能,前面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甚至求知都是欲望的一种体现,逆反的欲望,强烈的、不顾一切的逆反心理,从头到尾只是一颗朦朦胧胧的心向往着某种理想性,在这种憧憬中心怀满足,而这种满足感究竟是在对精神的追寻中获得的?还是仅仅只是不甘趋附的自我安慰?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谈论宗教?但凡涉及精神世界,哲学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对创世的一种解释。书中有提到一个很巧妙的观点“世界并非是创造出来的,因为虚无生不出任何东西,

世界是永恒自然的一种表现”,拉里在印度寻找的答案是一种神秘主义,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黑格尔主张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主宰。而有如基督教不过是把这种神秘具象化了,对神秘主义的探索是哲学家的爱好,而基督教会要做的事却是根植大众和传教,它是一神教,这决定了其本质的不宽容,有吸纳一切和摧毁一切的野心。

  刀锋读后感 篇4

这部书,涉及了若干个人物,也是若干种人生,小人物、大人物,平庸、辉煌,奢靡、简约,时间是在二战左右,当时的美国还不是老大,英国依旧是小说的中心,包括法国,也有作者威廉·毛姆是英国人有关吧。

拉里在追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的意义,为何而活?活泼的战友的离去,让他开始审视世界、审视生命!善恶的界限在哪儿?恶由谁来惩戒善由谁褒奖?不知道,并且现实中,往往恶长存,牺牲的是善。

拉里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拉里想要的答案。可能读者、世人,对此答案并不满意。

答案的主体思想,就是,有善必有恶,二者 ……此处隐藏12410个字……想,这句话印证了拉里,就像我们在书中所看到那样,穷极一生追寻生命的真谛、人生的真理,不惜一切,甚至哪怕是生命的代价,就像那位为了击落追击拉里的敌机,义无反顾与敌机互相攻击,最终不幸牺牲的战友一样,而他的战友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故事主角,拉里原本17岁,只是喜爱开飞机的那种腾云驾雾般的感受,偶然的机会被亲戚送到法国学开飞机,因为他个子高就加入了空军,与最要好的战友、朋友一起参与一项空军侦查任务,突然遭遇了敌机,在拉里即将被敌机攻击坠毁的一刹那,他的好朋友,开着飞机,迎面而上,迅速的与敌机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生死较量,最终同归于尽............拉里幸免于难,然而这对一个17岁的拉里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刚刚还跟他喝酒吃饭的好朋友,转眼间变成了一具冰冷冷的尸体,与他远在家乡的妻儿永别了,没有遗言、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这只是因为他,为了救他,而他年纪轻轻,就突然面临了残酷的现实,犹如一座大山一般,突然压在他17岁的心灵,彻底摧毁了他对这个社会所建立的认知。

战后。拉里回到家乡,彻底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过多的与人交流,不再像参加空军前一样热爱生活,拼搏进取,努力工作,开朗活泼。

当他与爱人和刚认识的作家毛姆交流,他能敞开心扉,勇敢的跟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惑。

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没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罪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结束了?

我到底怎么啦?为什么我要纠结这个、纠结那个呢?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个狂妄自大的小子。做什么都循规蹈矩、随遇而安会不会更好些呢?

跟着你就会想到,一小时前还是活蹦乱跳的、有说有笑的人,转眼就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死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你压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这个沉重而又深刻的问题,摆在了拉里面前,同时摆在了书里的每个角色面前,更摆在了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人的面前,当然也摆在了我们每个读者的面前。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与见解,而时间自会评判。

艾略特倾尽一生,追逐名利威望,挤进贵族圈子,他欣赏名画,乐善好施、空闲下来,也会看看书,并且他并不势力,人们也用一些话形容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当他弥留之际,王妃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见利忘义的王妃没有邀请这位曾经帮助过他很多的人,只是因为,说了她做过的丑事,但是王妃的秘书,在毛姆的提议下,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一丝安慰。

伊莎贝尔在美好与现实面前,她选择了美好,或许我与许多人原先的想法一样,伊莎贝尔就是个拜金女,不想跟拉里过苦日子,想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我现在改了,这无可厚非啊,伊莎贝尔本就家庭富裕,从小到大接受到的观点也是过上美好的、快乐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需要一位负责任的,肯拼搏实干的丈夫,然而,拉里并不想找工作,他只想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只想形而上学、努力求知读书,在认识他的朋友家人恋人面前,他只是个游手好闲的人。

当伊莎贝尔的丈夫公司破产时,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荡然无存,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格雷因此一蹶不振,得了心病,总是时不时的头痛,病一犯就是一天,但他并没有像马图林一样,过于自负、玩乐过度因疾病去世,他苦苦与病魔做斗争,坚持找工作,可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四处求人,终于精神奔溃,患上了严重的头疼病。

伊莎贝尔并没有像那句话一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将两个孩子寄托乡下,带着丈夫来到家乡安静的老宅,细心照料,想用家乡宁静的环境,帮助丈夫治愈疾病。艾略特,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安排住处、找一所好的学校供孩子上学,将自己最好的厨师也留给了他们,自己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拉里幼儿时的好朋友,苏菲小时候喜欢看书写诗,成年后她阅读了大量关于工人阶级的书,他喜欢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写了大量关于自由的诗歌,描写穷人的悲惨世界和受到剥削的工人阶级,后来她嫁为人妇,一次全家驾车外出期间,遇到酒驾开车的醉鬼,发生车祸,丈夫鲍勃与孩子当场去世,而她幸存下来,试图自杀,从此自甘堕落,家人觉得丢脸,就定期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了另外一个国家。

而此时,游荡求学的拉里。从印度返回了法国,碰巧撞见了,自甘堕落的醉鬼,儿时的朋友苏菲,他决心帮助苏菲振作起来,脱离深渊,并娶她为妻,顶着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跟苏菲结婚,再婚礼的前几天,苏菲逃婚了,她不想拉里像耶稣一样来拯救她,或许拉里并没有跟她待过太长时间,但他的行为影响了他,我想。或许她不想有愧于拉里,拖累他吧?离开那里后,找了一位对象,并且不再嗜酒如命,偶尔喝几杯。碰见毛姆时,还希望买他新出版的书籍,希望他能签名,毛姆签上了他与苏菲的名字,并附赠了一首诗其中一句。

宝贝儿,走,去看那玫瑰。

拉里,求学、求知、求是,的过程艰辛而又漫长,见识了许多事物,学会了许多东西,通过自己的心理治疗疗法,治好了前女友丈夫的头疼,给孤寡老人艾略特送去了人性的关怀,并妥善料理后事,帮助不幸的幼儿玩伴,振作起来,拉里并不熟悉的女人大病初愈,他给了她一个庇护之所,最终女人痊愈,他也准备离去。

拉里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人,而且千千万万个如他一般的学者,倾尽一生,博览群书、犹如一位学者,拜读各类书籍、《希腊神话》《奥德赛》勒内·笛卡尔著作、柏拉图著作、现代心理学经典作品、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与朋友学者聊起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德国神学家..........

毛姆为人们详尽描述了学者拉里,与众多学者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苦作舟、直至知识的彼岸,灵魂的殿堂。

智者常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拉里自始至终都抱着一本书,孜孜不倦。

  刀锋读后感 篇24

要不是看到毛姆说他无意中写了本以成功为主题的小说,我还一直以为这本书是写宗教信仰的呢!虽然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常常为别人虔诚的信仰感动,更多的是为仪式所感动,比如祈祷、做礼拜、三跪九叩……但是我讨厌被长辈逼着跪拜神佛,虽然我不会反抗,可是一旦我有选择权,就会坚决逃离。

老家村里有一座基督教堂,信徒多为老人,小时候常常看大家周末一起去教堂弹琴唱歌,觉得很是羡慕。一旦有信徒离世,所有人就会一起相送,非常的温情脉脉。相比之下,佛教的仪式好似滑稽了些,小时候常被那些穿着藏蓝衣服念经的老人吓到,觉得气氛诡异。

而且逢年过节必定要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又是被挤又是被烟熏得直咳嗽、流泪,真的好烦人。家长们还特别爱让我去求点什么,我虽不是无欲无求,可是我也实在不好意思拿自己一点小事去麻烦菩萨呀!只好求点健康,可是我从记事以来,就没怎么健康过啊!还拜什么拜?

说起来,小区楼下一座小寺庙的对联就写得极好: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只要做个善良正直之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有没有宗教信仰又如何呢?

《刀锋读后感(精选2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